类别: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09 20:12:15 浏览: 次
现在的体育向智能设备,都比较浮夸。一个百来块钱的手环,也敢洋洋洒洒列出一堆支持的运动项目以及监测功能。实际上你要仔细看一下,或者对某个运动项目比较了解,就会发现这些设备的文案基本都在吹牛逼,而实际效果远远不能满足对应项目的需求。我想有几个方面的限制导致了目前主流运动智能设备的鸡肋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撸铁的玩家和一个跑步玩家,他们的需求是不同的。撸铁玩家希望自己的设备能够智能识别自己在做什么动作,上了多少重量,持续了多少时间,需要休息多久。而跑步玩家则希望设备能有精确的GPS距离,记录准确的心率数据,如果可能的话还要适当评估自己的跑步效率。那么现在有这样的设备,可以同时覆盖撸铁和跑步吗?如果看文案的话,那确实有,但是论效果,我认为没有。
你一个撸铁玩家,如果玩哑铃,市面上有没有哪款设备能准确识别你现在是在做双手弯举还是交叉弯举吗?没有。而对于跑步玩家,谁家的跑表可以在不配对步频器或者姿态感应器的情况下评估你的跑步效率吗?也没有。那么对于OG真人网站 OG真人一个跑步玩家,或许手表+感应器的组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跑步数据分析,但是这对于撸铁玩家而言完全是沉没成本。
所以事实上单个智能运动设备,并不能在标称支持的运动项目中提供足够精确的数据。这当然不能责备设备,只是这套监测体系会因为不同运动项目关注肌群的不同或者强度指标的差异,而存在力有不逮的情况。
在我看来,唯有类似电影工业中绿幕拍摄时采用的动作捕捉系统可以给予足够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但是这套系统至少在现阶段无法被定义为消费级的可穿戴设备。
微软先前的 Kinect 是一个比较有希望的方向,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并未得到好的发展。同时对于户外运动,尤其是游泳和越野跑,其无法建立观测体系。
所以智能运动设备,受制于运动项目的差异,监测内容和方向存在巨大分歧,几乎不能指望出现泛用性的智能设备统观全局。如果你是一个铁三玩家,那么你得为自行车配置踏板/曲柄功率计,而为跑步准备步频器功率计。手环?吔屎啦!
消费者群体大多数情况下是乌合之众,并不明白自己花钱要买什么。那在厂家多即是好的观念洗脑下,多数人愿意去买那个功能多的,但不会去探究单个功能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厂家也玩命往设备里塞功能,便宜大碗谁不爱?工程样机一出来傻了,这玩意电量顶不住。那咋整?那就砍功耗呗。SiRF Star 的芯片组GPS稳健但是功耗大?砍!给我上低功耗的MTK!还送双星定位呢。至于双星定位是啥表现咋样你甭管,反正PPT上一定是毁天灭地。mio的光学心率表现好但是功耗大是吧?砍!给我上低功耗的国产PPG模块!啥?要达到标称精度功耗还得调高?那不行,我这电池不够了,你得把PPG采样频率给我降下来。高心率精度不行?别担心,我续航长啊!
如果现在电池科技给力,我相信厂家都愿意把大功率高精度的传感器往设备上堆。但现在很尴尬,电池能量密度久久不突破,我就只能砍功耗啦。高算力的主控没必要,小白反正也不懂,你就给我装个最低程度保证不死机的主控就行啦!硬件换了还不行就把固件再改改,采样率降一下,续航立马上去了。
所以那些标称“全面”的智能运动设备,参数页是越写越长,可基本盘的测量精度恐怕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善,甚至还存在倒退。吹出花的各大厂手环,你拿着去做个HIIT,结果心率精度还不如迪卡侬100多的心率带。你觉得像线.厂家动机的分歧
现在提起智能设备,国内用户第一反应可能就会想到几个手机大厂。问题在于这些大厂本身并没有认真把运动向智能设备做起来的动机。绝大多数来自这些大厂的所谓智能运动设备,本质上是其手机产品的延伸。对于厂家而言,并不指望这些设备可以带来多少利润,而是需要通过这些便宜且不咋地的设备尽可能增加用户黏性,同时采集必要的隐私数据。假设我40岁,175cm,80kg,我把这些数据输入到某大厂的手环设置信息中,转天同品牌的手机可能就会开始给我推送诸如XX植发或者XX肾宝的广告了。这样说来,你觉得对于厂家而言,是费力不讨好地弄一个业界一流的运动设备划算,还是偷偷摸摸搞点用户数据把自己其他业务的收益拉起来划算?
你要判断厂家的动机,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看它有多少自有的核心技术。佳明现在买断了 Firstbeat 的算法,PPG模块是自己的;博能埋头搞自研,ECG/PPG以及对应算法都是自己的;华为知耻而后勇,PPG多次升级,Tru系列算法也捏在手上;果家PPG和算法都是自己的,但是它的重OG真人网站 OG真人心并不在运动本身,但是它有无敌的应用生态以及供应链上无解的号召力。我当然不能粗暴地说其他厂就不行,但是至少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这些厂牌的自我定位和他们的决心。